理中丸的功效与作用配方用量,理中丸的功效和配方

tamoadmin 疾病医院 2024-05-02 4 0
  1. 吴茱萸的功效是什么?

吴茱萸的功效是什么?

吴茱萸,别名吴萸、臭辣子、吴椒、臭泡子,来源于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。8~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,剪下果枝,晒干或低温干燥,除去枝、叶、果梗等杂质。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吴茱萸开郁化滞。治吞酸,厥阴痰涎头痛,阴毒腹痛,疝气,血痢,喉舌口疮。”

吴茱萸是苦味健胃剂和镇痛剂,又作驱蛔虫药,其性热味苦辛,有小毒,归肝、脾、胃、肾经,具有散寒止痛,降逆止呕,助阳止泻功效,主要用于厥阴头痛,寒疝腹痛,寒湿脚气,经行腹痛,脘腹胀痛,呕吐吞酸,五更泄泻,外治口疮,高血压等症。用法用量:煎服,1.5~6g。外用适量。注意不宜多用、久服,因为大量吴茱萸可引起中枢兴奋、视力障碍、错觉等。另外,阴虚有热者忌用。

理中丸的功效与作用配方用量,理中丸的功效和配方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吴茱萸醇提物在体外对猪蛔虫有较显著作用;对蚯蚓、水蛭亦有效;吴茱萸煎剂(100%)对霍乱弧菌有较强抑制效力;吴茱萸煎剂、冲剂和灌胃均有显著降压作用,且有剂量依赖性,降压时不明显影响心率;吴茱萸苦素为苦味质,有苦味健胃作用,其所含的挥发油又具有芳香健胃作用,研究表明吴茱萸的甲醇提取物,有抗大鼠水浸应激性溃疡的作用。

在临床可用于治寒疝腹痛,常配伍小茴香、川楝子、木香等温经散寒,行气止痛之品同用,如导气汤。治肝火犯胃,肝胃不和所致呕吐吞酸,常配伍清胃止呕之黄连,即左金丸。治脾肾阳虚之五更泄泻,常配伍补骨脂、肉豆蔻、五味子等,以温补脾肾,涩肠止泻,如四神丸。

(本答案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伦俊杰提供)

欢迎关注“逸仙药师”,内有关于各种疾病合理用药的文章!

谢谢邀请,茱萸有山茱萸,吴茱萸。

这吴茱萸为中药名,是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的成熟果实。一般8~11月果实尚未开裂的时候采收。晒干或低温下烘干生用或制用。味辛、苦,性热,有小毒。归肝,脾,胃,肾经。有散寒止痛,温中止呕,助阳止泻。还可以抑制血小板血栓的形成而治疗高血压病。还可以用本品为末用醋调敷足心(涌泉穴),治疗口疮等。内服一般用1.5~6克,外用适量。注意:因为本品辛热燥烈,容易耗气上火,就不要多用和久服。另外在这里一并把山茱萸也说一下吧。山茱萸也是中药名,和吴茱萸一样是落叶小乔木植物。一般秋末冬初采收,用小火烘或放沸水中稍为烫一下后挤出果核晒干或烘干用。山茱萸味酸,涩,性微温。归于肝,肾经。它的功效有补益肝肾,收敛固涩,固精止汗,还可以治疗糖尿病等。煎服一般用5~10克,应急治疗可用20~30克。注意:有湿热,小便淋涩者不宜应用。有说得不详的地还望各位同行海涵和点评哦。

临床只要辨证的大方向准确,抓住主要症状,有时候应用伤寒论里面一些方剂,效果能立竿见影。

曾经治疗一个头顶疼痛的患者,每次头疼痛发作,头痛欲裂,时必须服用止痛片才能止痛,每次发作的时候伴有畏寒,怕冷,恶心干呕,反胃,有时肠胃胀痛等症状,考虑到伤寒论里面有一些关于吴茱萸汤的描述,比如“食后欲呕,吴茱萸汤主之”,“干呕,吐痰涎,头痛者,吴茱萸汤主之”,这就跟上面病例的描述极为相似,因此使用吴茱萸汤治疗,效果明显。

吴茱萸汤主要的药物有吴茱萸、生姜、人参、大枣组成,有温阳暖胃驱寒、升清降浊,治疗浊阴上逆所导致的头痛的作用,在临床上伴有有一些兼证,比如恶心反胃,腹部胀满,呕吐清水,四肢不温,腹部冷痛,都适合使用吴茱萸汤治疗。

吴茱萸汤也常用来治疗脾胃的虚寒证,效果也比较好,我在临床上也经常会搭配附子理中丸、平胃散或陈夏六君丸等方药,以加强疗效,确实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。

但是吴茱萸这个药味道呛烈,我一般临床使用1到3克,寒凝重症状明显的使用3到5克。

更多中医养生文章内容,关注我头条号内,有疑问可留言评论。